「食用河豚料理,應到專門料理河豚的店家,切記不可自行料理。」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,料理河豚必須取得專業證照,但目前國內沒有相關考試認證,許多料理師傅都是到日本學習、取得證照,但日本河豚與在台灣的河豚還是不同,提醒民眾食用河豚料理時,一定要提高警覺。
楊振昌表示,河豚的卵巢、肝臟為有毒部位,但如栗色河豚是連肉都有劇毒,但栗色河豚與無毒的黑鯖河豚,一般人常會誤認,造成誤食引起中毒事件;以往觀察,河豚中毒事件,多發生在每年10至12月,此時為河豚交配期,以及隔年3至4月的產卵期,河豚在這兩段時間,可以說是「最毒時期」,這可能是河豚為了下一代繁衍的保護機制。
河豚含有的毒素為神經毒素,主要是阻礙體內鈉離子通道,影響神經肌肉傳導,一旦中毒會引發下行性神經麻痺,嚴重時更會死亡。據台北榮總統計,河豚中毒死亡率約為14%。
何謂下行性麻痺?楊振昌表示,也就是麻痹症狀,從頭開始一路往下,如食用河豚中毒症狀,為先出現眼睛睜不開、嘴巴麻、舌頭麻、說話不清楚,接著是手腳麻痺,最後是呼吸肌肉麻痺,造成無法呼吸,缺氧死亡。「最麻煩的是,河豚的神經毒素,即使經加熱烹煮都不會被破壞,且目前沒有解毒劑。」
楊振昌指出,當食用河豚後,若出現眼睛睜不開、嘴巴麻、舌頭麻、說話不清楚等中毒症狀,約在食用後2小時開始出現,而6小時後出現手腳麻痺等症狀,提醒2至6小時內要盡速就醫。
楊振昌提醒,河豚中毒後,如果出現呼吸困難,此時若已送醫,經由緊急插管治療,約24小時後,中毒症狀都可緩解,一旦超過6小時或延誤送醫,一切恐已來不及了。
河豚小百科
河豚為肉食性魚類,體型有長有短、有圓有方,分布在溫帶、亞熱帶和熱帶海域,有些可進入河口或僅生活在淡水中。台灣約有30種河豚,數量最多為克氏兔頭魨(俗稱黑鯖河豚),其次為黃鰭多紀豚(俗稱黃鰭河豚)。
每種河豚都有毒嗎?
河豚的毒素依品種分布於內臟、肌肉、血液、皮膚等部位,強弱依種類而異,一般以肝臟及卵巢毒性最高,其次為皮膚及腸子。
有些種類(例如黑鯖河豚、白鯖河豚)的肉雖然無毒,但內臟毒素可能在料理時污染魚肉,若處理不當, 食用仍有中毒風險。
河豚毒素是什麼?
河豚毒屬於神經毒素,強度約為氰化鈉的1000倍以上,2至3毫克就足以致人於死,因具耐熱性,就算加熱也無法破壞毒素。毒素在人體內會阻斷鈉離子進入神經細胞,導致神經訊息無法傳遞,嚴重時造成神經中樞、橫膈膜及呼吸神經麻痺死亡。
吃河豚中毒症狀有哪些?
吃下河豚毒素通常在食用後10至45分鐘出現唇舌四肢發麻、頭痛、頭暈、噁心嘔吐、運動失調、流口水和吞嚥困難等症狀,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、低血壓、心跳減慢甚至死亡,死亡率約為61%。
吃河豚中毒了怎麼辦?
吃到有毒河豚,應先催吐將有毒物從胃部排出並盡速就醫,維持呼吸道功能。
河豚毒素目前並無解毒劑,治療方法以維持呼吸或洗胃為主,或是給予患者稀釋過的活性碳及輕瀉劑,加速排出毒素。
如何避免中毒?
因河豚種類多,從外觀不易辨識,加工業者可能會誤把含毒的河豚製成魚鬆或香魚片等,想避免中毒除了盡量不要食用河豚,也要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、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。(編輯:邵曉潔、鄭懿君)11211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