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$t('FEZ002') }}圖書館|
肌少症症狀不分年齡層都可能發生,肌少症原因除了老化外,飲食、運動習慣不良也會導致,肌少症5大徵兆自我檢測,改善肌少症飲食怎麼吃?3種運動一次看。
「肌少症」是指身體的骨骼肌,持續性、全身性、普遍地重量下降、功能衰退。人體的骨骼肌會隨年齡增長減少,40歲後,肌肉量流失速度每10年少8%;70歲後,每10年流失15%。但由於現代人飲食和運動習慣不佳,肌少症年齡下降,不只老人會得肌少症。
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博士、老年醫學專家吳易謙曾指出,老化一定會讓肌肉量流失,但流失速度、多寡因人而異。除了老化,高達8成的肌少症,是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關節炎、腎功能惡化等原因導致,飲食的營養不足,也會加速肌肉流失。
肌少症如果沒有早期發現、適當治療,輕度會增加跌倒機率,重度則容易導致失能、久臥在床。吳易謙建議觀察家中長者,是否有以下5個肌少症徵兆:
如果符合以上描述,很可能是家中老人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,要有所警覺。
你有肌少症嗎?使用專家提出的「SARCF」量表,自己檢測肌少症分數(總分若高於4,表示可能已有肌少症)。
肌肉強度(S) | 提起4.5公斤的重物有困難嗎? | 沒有困難=0分 有點困難=1分 非常困難或無法執行=2分 |
行走輔助(A) | 走過一個房間的距離有困難嗎? | 沒有困難=0分 有點困難=1分 非常困難或需要協助=2分 |
椅子起身(R) | 從椅子或床上起身有困難嗎? | 沒有困難=0分 有點困難=1分 非常困難或需要協助=2分 |
爬樓梯(C) | 一次爬10階樓梯有困難嗎? | 沒有困難=0分 有點困難=1分 非常困難或無法執行=2分 |
跌倒(F) | 過去1年跌倒的次數? |
沒有跌倒=0分 |
(資料來源/凱信企管 整理/梁元齡)
想簡單測試有沒有肌少症,可以把雙手打開,食指碰食指、拇指碰拇指,繞成一個圈,圈住小腿最粗的地方。如果小腿肚大於手指圈,代表罹患肌少症的危險較低;如果小腿肚的寬度小於手指圈,則有較高的肌少症風險。
肌少症會導致四肢無力、平衡變差,提高跌倒風險,老人如果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,再加上肌少症的影響,會面臨更高的骨折風險。肌少症患者也容易有代謝問題、心血管疾病,對健康有嚴重影響。
肌少症可以透過重訓、強化肌耐力的運動來改善。專家建議,如果沒有做過重訓,可以先嘗試漸進式阻力訓練(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,PRT):每週2~3次、每次30分鐘,利用器械或彈力帶,進行中、高強度的訓練。
運動教練甘思元則推薦3個基本動作,改善肌少症問題:
以上3個動作,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空手或手持重物,做3~5組,每組做10~15下。
除了重訓能緩和肌少症,也可依各人肌耐力程度,選擇其他適合的運動。如:強化心肺功能、肌耐受力的有氧舞蹈、快走、騎腳踏車、游泳,或是增進身體彈性及平衡感的太極拳、徒手操、瑜伽等,都對改善肌少症有幫助。
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,一般70歲老年人的熱量需求依活動量的不同,約在1,500~2,000卡,應兼顧營養均衡。醫師建議的肌少症菜單如下:
肌少症可以治療,具有可逆性。治療肌少症,患者可以到老年醫學、運動醫學、物理治療等專科就診。
醫師會藉由一系列的評估,區辨原發性肌少症(老化引起)或次發性肌少症(慢性病引發)症狀。目前沒有抗老用藥能治療肌少症,但仍能透過飲食、運動來舒緩。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,發現肌肉量減少後,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、搭配運動訓練,就有機會在3~4個月後,讓肌肉量回升到一定程度。
{{ $t('FEZ013') }}
{{ $t('FEZ003') }}2024-03-04
{{ $t('FEZ014') }}2024-04-03|
{{ $t('FEZ004') }}2024-03-04|
{{ $t('FEZ005') }}103|